重组胶原蛋白的热潮发生在中国的一大原因,就得益于中国快速发展的合成生物学技术。
而华熙生物对于自己的定位,从来都不是一家化妆品公司,也不是一家透明质酸原料商,而是一家以合成生物科技创新驱动的生物科技公司。公司依托于 “合成生物技术+再生医学技术”,不断获得和量产再生医学生物材料,并从“医美/医药”“原料”和“功能性护肤品”三大领域进行应用场景拓展。
从这个角度来看,华熙生物发力重组胶原蛋白,是带着先天优势入局——原料大厂的出身,关注生命科学,深度布局再生医学,还拥有全球最大中试转化平台这样的“硬实力”,就注定了华熙在美妆市场的独特差异性。
再来看另一条 操作层面的逻辑线,同样是布局重组胶原蛋白市场,大部分跟风入局的品牌的路径是:找原料方购买原料→和原料商进行配方共创→最后再推出重组胶原蛋白产品。
而华熙生物战略基因则驱使着其先在科学技术端对重组胶原蛋白原料进行攻克,实现重组胶原蛋白原料的产能规模化,然后再打通从原料到产品/品牌的商业化环节,推出系列相关产品。
根据公开资料,目前在原料端,华熙生物已推出 四款重组Ⅲ型胶原蛋白新产品,由酵母细胞或大肠杆菌细胞表达,其 产能已达吨级规模。而在终端,公司的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已涵盖医疗器械级和化妆品级两大领域,包括了润百颜、夸迪等多个品牌都已涉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下的中国化妆品市场,大部分企业只聚焦于“一个点”,通过某一特定活性物质的原料(或者某一特定概念)加上功效来做结合,从而建立起细分领域的头部认知心智,比如珀莱雅和早C晚A、巨子生物和重组胶原蛋白、HBN和A醇、瑷尔博士和微生态等等。
而华熙生物 以再生医学为基,围绕功能糖、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核苷酸、天然活性化合物六大类物质进行深入研发,不断开发新生物材料。目前除了在透明质酸领域成功实现商业化外,华熙还在依克多因、麦角硫因、GABA等战略性物质都具有优势地位。
过去二十余年,化妆品市场从烟酰胺、玻色因到透明质酸、重组胶原蛋白,从刷酸、以油养肤到早C晚A、微生态,永远会有更新的研发成果、产品理念出现。
但对于华熙生物来说,无论市场发生怎样的变化,它都有快速上车、握住每一次行业机会的底气,这或许也是华熙在面对暗流涌动的重组胶原蛋白市场时,仍然坚定入局的理由。
虽然重组胶原蛋白如今是行业当红的技术顶流,但是树大招风,其身上仍然存在很大的质疑和争议, 包括了重组胶原蛋白能否透皮吸收?是否需要透皮吸收?是否具备真正对抗衰老的功效等等。
如果作为支撑型生物材料(例如三类医疗器械)来使用时,重组胶原蛋白本身不需要很好的渗透性,安全性和稳定性最为重要。但应用到化妆品场景中,尤其是功效护肤品,透皮吸收就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传统认为分子量超过500Da的成分难以透皮吸收,而胶原蛋白的分子量可以达到上万Da,这也是重组胶原蛋白至今仍深陷“不能透皮”传言的重要原因。
但事实上, 对于重组胶原蛋白来说,它并不能完全以分子量来决定。目前已经有文献证明,分子量达到55000Da的重组胶原蛋白,也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透皮吸收;而500Da以下的小分子胶原蛋白虽然能进入真皮层,但其分子结构已被破坏,容易被快速代谢掉,反而不能完全发挥功效。
从学术角度来看, 透皮其实与物质本身的性质、分子量、分子特性、结构,以及皮肤状态、配方体系、促渗技术等都密切相关。与其他成分一样,可以借助一些技术手段来提高它的渗透能力和吸收率。
而华熙生物就凭借其既有优势——对于透明质酸的深度研究,提出了 “胶原智配”的概念,并重磅推出了独家科技应用“ 玻胶闪充”技术,选用分子量小于1000Da的透明质酸Hybloom™微真作为“向导”,携带胶原蛋白抵达皮肤深层。
(注:华熙生物曾推出INFIHA英菲智配透明质酸技术,利用了透明质酸的性质及与皮肤中特异性受体结合的特性,配合INFIHA中的玻尿酸复配成分和专研成分实现活性物的促渗)
据悉,目前已有文献证明,小于5000Da分子量的HA,作用于皮肤时,可提高皮肤水合性、改变角蛋白、脂质结构,使角质层变得松散,从而提高渗透和滞留效果。
为了既保障重组胶原蛋白的功效性,又能透皮吸收,润百颜依托华熙生物20多年的基础研究开创了“玻胶闪充科技”,即选用特定的分子量的玻尿酸与硅烷醇甘露糖协同,打开了一条从表皮渗透至真皮的通道,实现胶原透皮, 解决了胶原蛋白“补不进”的难题,正面回应了市面上胶原渗透难、不吸收的痛点。
如果将补充胶原蛋白类比为充电,那么华熙生物的III型重组胶原蛋白的充电“功率”非常高,其具有多达11处整合素结合位点,如同11处充电口闪速快充胶原。权威第三方机构的检测中,经润百颜玻胶闪充科技渗透8小时后,III型重组胶原蛋白的透皮吸收效率在8小时内大幅提高306%,让重组胶原蛋白充分补进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重组胶原蛋白原料赛道,华熙生物的优势不仅仅是在原料本身,而是 重组胶原蛋白+透明质酸Hybloom™微真这一创造性的组合,通过优质的原料和科学的促渗方法,为重组胶原蛋白护肤带来了更为卓著的解决方案。
业内人常拿透明质酸和重组胶原蛋白这两个原料作比较,有人说重组胶原蛋白是下一个透明质酸,也有人说华熙生物是因为透明质酸研究不出新东西了,所以要布局重组胶原蛋白。
但“玻胶闪充”技术证明了, 透明质酸和重组胶原蛋白的新可能,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而是可以协同增效,实现1+1>2。
除了透明质酸(玻)与重组胶原蛋白(胶)的“1+1”,华熙生物还通过再生医学的维度对成分功效等进行赋能,达到另一个层次的“1+1”。华熙生物个护研发资深专家朱益锐告诉聚美丽,从再生医学的角度看活性物,以及活性物之间的调配,不仅能够从基因层面上达到对细胞生长调控的最优化(optimize),还能够从细胞层面提升(promote)基因的表达,从而引导细胞的行为。
朱益锐介绍说,如此一来就可以做到通过特定的手段去定向指导细胞去上调想要增强的功效,比如在抗衰领域,就可以上调真皮层I型胶原与III型胶原的表达,以达到填充的作用,甚至再往上走,达到对组织层面的修复等。
通过对基因层面及细胞调控方面的研究,再生医学打开了华熙对生命活性物研究的新空间,也保证了优势原料透明质酸、新兴原料重组胶原蛋白的领先优势。
对于大部分的化妆品企业来说,它们的投入主要在对用户需求的挖掘、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开发及品牌打造与传播上。
而长期且底层的技术迭代与颠覆式创新,往往来源于技术上游产业如原料商、医药领域的前沿突破,其传导路径也通常是先进入医美领域,成熟后再进一步落地为功效护肤创新原料等。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品牌在做产品宣传时,非常喜欢宣称某某原料大厂成分、某某医美技术同源。因为原料、医药、医美领域,作为比化妆品更“高”一层级的存在,消费者对其天然有着信任度。
而华熙生物在中国化妆品市场一直都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存在,它的角色不仅仅是原料商,同时也是品牌方;它的原料不仅仅提供给化妆品企业,还应用于医美、骨科等多个领域。
纵观华熙生物在透明质酸领域的大获成功路径,是先有了公司“玻尿酸大厂”的出身,建立起在消费者端“科学”的深度认知;然后入局药械,建立其在产品质量、人才、生产等方面的高标准;最后再进一步降维,做功能性护肤品切入B2C赛道。
而消费者对“玻尿酸大厂”的信任感也一步步迁移到旗下的产品/品牌中,最终构建起了品牌更长维度的护城河。
目前,在重组胶原蛋白赛道,华熙生物也在迁移这种成功经验—— 先在原料端进行技术突围建立企业“深度”,再通过药械拔高企业“高度”,最后在消费者终端通过强势的规模扩张实现心智占领,拓宽企业的“广度”。
据悉,华熙生物已完成关于“重组III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原材料主文档”的医疗器械的主文档登记;今年上半年公司也取得2个重组胶原蛋白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包括了重组胶原蛋白创面敷料和重组胶原蛋白创面敷贴。
在前序阶段一步步布局完善之后,直到今年,华熙生物的重组胶原蛋白才开始在功能性护肤品赛道应用,旗下的润百颜、夸迪、润熙泉等品牌都陆续推出了相关产品,进入了强势扩张的阶段。
作为行业的新事物,重组胶原蛋白本身其实还在持续迭代与发展着。对于大部分的化妆品品牌来说,今年趁热推出胶原蛋白产品,至少是一个“不坏的选择”“是一份保险”。
但不管是产品还是原料,都不应该最终只落入低端价格战一条路,更需要众人拾柴火焰高,各家做出差异化,中国化妆品市场也将真正进入了“胶原蛋白的战国时代”。
而对于手握合成生物学和再生医学两大技术的华熙生物来说,其过去十余年的科研技术沉淀,必将为其 筑高重组胶原蛋白技术壁垒。
重组胶原蛋白会是华熙生物继透明质酸之后的又一个爆款成分,但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在未来,公司仍然会持续不断对更多再生医学生物材料进行开发,从细胞层面调控肌肤,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护肤解决方案,努力践行“让每个生命都是鲜活的”初心。
视觉设计:乐乐
微信排版:高高
责任编辑:木头
第十二届聚美丽大会经过升级迭代,主题为 “美妆的生命科学变量”的2024大颜值产业年会,在上海圆满落幕。
寻找经济下行期的上升动力,找到撬动流量的技术杠杆,从行业技术图谱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差异化定位、核心技术概念,获得超越同时代表现的市场回报。
华熙/宝洁/联合利华…关于生命科学的最新思考
经济下行期,美妆品牌如何向生命科学要新增量?
生命科学如何影响大颜值产业主流科技方向和产业布局
·END·
看完不妨给个在看
华熙/宝洁/联合利华…关于生命科学的最新思考
经济下行期,美妆品牌如何向生命科学要新增量?
生命科学如何影响大颜值产业主流科技方向和产业布局
·END·
看完不妨给个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