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贤街语
深夜11:30的南京城已逐渐归于沉寂,但在导航软件上,却有一段路悄悄堵成了红色。电三轮、平板车、小轿车,甚至大货车闻风而动,云集一处,构成了南京深夜“最神秘”的集市——“鬼市”。
从古玩到磁带,从小吃到宠物……沿路摆开的数百个摊点,午夜忽现、黎明即散。作为城市“隐秘角落”的“鬼市”,究竟承载了多少城市的“隐秘”?
01
隐秘“鬼市”,一场年轻人的“狂欢”
“鬼市”这样的深夜集市,在国内并不少见。
根据记载,“鬼市”的雏形,最早见于唐代,到经济繁荣的宋代开始成熟。历史学者认为,“鬼市”是繁荣经济文化下,催生出来的一种市场手段。如今,在北京、成都、广州、郑州等城市,依然可以看见“鬼市”的身影。
不过,要论“最神秘”,可能还得属最近南京的“鬼市”。在社交平台搜索“南京鬼市”,相关的内容数以万计,其中最多的话题大约就是“今天是否有鬼市?”“今晚的鬼市在哪里?”。
据老南京人说,南京的“鬼市”有百年历史。传统“鬼市”位于朝天宫一带,凌晨开市、天亮散场,以倒卖古玩、字画及旧衣物等为主,当然,也会有一些难以名状的“神奇”物件儿。
传统“鬼市”里,卖家与买家默契地遵守着“三不原则”:不问出处,不问质量,不问真假。能否“淘”到好东西,全靠各人眼力、知识面和砍价能力。
随着时代变迁,如今“鬼市”已逐渐脱离了传统范式,开始拥抱互联网,日渐成为一场年轻人的深夜“狂欢”。每逢周三、周五或周六的午夜12点左右,一些微信群、粉丝群就会分享当晚“鬼市”的位置,既是吆喝摊主们“集结”,也是通知“老客们”前来。
12月6日午夜11点半,“鬼市”的位置刚在网络发布,仅隔半小时,原本空无一人的某高架下,便出现了长达1公里的“鬼市”摊位。老摊主说,这晚的“鬼市”规模不算大,也就两三百个摊位而已,如果是周末,最多能有一千多个摊位。
如今的“鬼市”,天南海北的小吃摊、奶茶摊成为主流,宠物摊、游乐项目也是人气火爆。而古玩字画、旧书旧货等摊位,则退居“二线”,演绎着传统“鬼市”最后的“倔强”。
在“鬼市”摊主眼中,做小吃是最挣钱的。“鬼市”不要缴摊位费,还能享受白天2~3倍、甚至更多的客流量,因此,只要吃食有足够的“噱头”,生意都不会差。
不少“鬼市”摊主在白天有稳定的“档口”,深夜来“鬼市”也只是为了“多赚一份辛苦钱”。
02
深夜“鬼市”,透着一座城的温柔
深夜“鬼市”,“吃”是永恒的主题。在初冬的寒风里,倒油、打蛋、颠锅、添菜...... 一套动作“行云流水”的,经常是略带青涩的小姑娘、小伙子。和老一辈摊主不同,这些年轻人在贩卖炒饭炒面炒粉的时候,总喜欢开着网络直播。
“这晚的生意一般,人比周末要少”,一位“炒面姑娘”告诉网友,为了赶到这处“鬼市”出摊,她整整骑了12公里的电动三轮车。“12公里算近了,上次我骑了将近19公里,电动车都跑没电了,最后是推着车回去的。”
小姑娘说,冬季,白天的“档口”生意不太好,就到“鬼市”来碰碰运气,“好的时候,一晚上能炒四五十份,少的时候也就几份,最少的一天只卖了几十块钱。”
对于这些从全国各地来到南京打拼的小姑娘、小伙子来说,“鬼市”给他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摊位,更是为未来闯出一条路的可能。
在“鬼市”里,还有一些专门蹭“鬼市”人气的网络主播。一位小伙子,自称是南京“最有背景”的人,“我天天背着这块背景板,你说我是不是最有‘背景’的人?”背景板上,写着他自己的联系方式。原来,小伙子是一位房产经纪人,在“鬼市”直播,是为了拓展客源。
“我背着背景板,在‘鬼市’发了一年多传单,许多人开始认识我。” 在1公里长的“鬼市”上,还有5个贴着小伙子抖音账号的纸箱垃圾桶,帮助提升现场卫生环境的同时,还能为自己“打广告”。
当然,小伙子并没有能力清理这些纸箱垃圾桶,还要等清晨上班的环卫工人来清理。“这些垃圾桶都是纸箱,环卫工人还可以拿去卖一些钱。”说到在“鬼市”发传单、做直播,究竟成交了几单房产交易,他憨憨一笑,“别管效果怎么样,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天意。”
在南京的“鬼市”上,有很多像“炒面姑娘”“背景小伙”这样努力生活的新、老南京人。他们中,有听力障碍但手脚麻利的奶茶摊主,有中年危机、靠卖淀粉肠补贴家用的宝妈,还有正在追寻音乐梦想的年轻歌手…… “鬼市”的夜,虽然很黑、很冷,但终会迎来朝阳的明媚与温暖。
其实,就在“鬼市”的不远处,城管、公安等部门的车辆,一整夜都守在那里,静静闪烁的警灯在冬夜里,照出了南京城的包容与温柔。“守望”一词在这里有了新的注解。
03
“鬼市”有规,还有多远?
南京的“鬼市”,一般在凌晨3点左右,客流就会逐渐散去,摊主也开始收摊撤场,最晚也就到凌晨5点,伴随着天空泛起的鱼肚白,深夜“鬼市”彻底散场。南京城,又会迎来车水马龙的新一天。
《聊斋》里的“鬼市”,在“风定天清”之后,便“一切乌有”了。然而,现在不少“鬼市”在结束了一夜的喧嚣后,却会在清晨留下一地狼藉,证明着自己曾经存在过。
从唐宋延续至今的“鬼市”,如何才能既保有“老味道”,又适应现代社会的运行规则,真正“来无影、去无踪”?
首先,“鬼市”,要在法治社会的框架下运行。为了逃避市场监管,“鬼市”往往会选择一些产权归属模糊的城市边缘空间,比如城市边远支路、高架下空间等。夜幕下的城市“边缘”空间,会让“鬼市”摊主和年轻的“老客们”,获得一种摆脱日常“规矩”的“隐秘”自由与快乐。
于是,青春的躁动、天性的释放,成为“鬼市”的底色。售卖“三无”产品、卫生不达标,深夜肆意吆喝叫卖、上演“露天演唱会”,在“鬼市”似乎都拥有了合理性,甚至可以逾越城市运行的规则和周边居民的睡眠需要。
现代社会,任何经营行为都要在法治框架下开展,证照或经营手续齐全、售卖商品合法合规等,既关系着“鬼市”顾客的体验,更将决定着“鬼市”能否长远。
其次,“鬼市”的合法化和规范化,需要更多管理智慧。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孔群喜建议,要探索在城市规划中,划分特定区域作为“鬼市”场地;同时,还要提高夜间市集管理水平与执法透明度。
因为这样,既可以避免随意占据道路空间的现象,也能促进夜间经济的有序健康成长。
再次,“鬼市”有规,还需一场“双向奔赴”。作为自发性集市,“鬼市”组织者需要与摊主、顾客,以及当地城管、街道社区等,组成文明经营、参与“鬼市”的共同体,尽最大可能避免欺行霸市、噪音扰民、垃圾遍地等现象。
其实,“鬼市”很多摊位面积不大、垃圾也不算多,如果摊主都能从“自扫门前雪”做起,环境的改善也并非难事。而且,从部分摊主开始担心扰民问题,还有自发摆放的垃圾桶,不难看出,文明的觉醒正在“鬼市”悄然发生。
“鬼市”,本是一群古玩爱好者淘选老物件的场所,也承载着一些人的集体记忆,甚至是一家老小的生计所托。从古至今,“鬼市”一直在不断融入更多时代的印记,也逐渐变得更加大众化,自然也难免带上一些浮躁。
但是,我们仍可以期待一个烟火与文明共行的“鬼市”。当然,这还需要一座城市更多的智慧与温度。
图片来源 | 顾树荣、方飞
原标题:《让“鬼市”有规,让烟火长情》